轨交“新基建”大风口,八维通力推数字中台

发布日期:2020-04-10

投资潜力巨大的城市轨交“新基建”,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新引擎。

“千人计划”专家杨宏旭博士指出,5年内“新基建”投资总规模预计高达7.4万亿,其中城轨交通行业超过4.13万亿,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将超过数十万亿。

“轨道交通产业的信息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,迎来了最佳风口”。八维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华琼指出,国家有关部委引导加快投入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中心、区块链等新基础设施建设,必将快速提升轨道交通等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支撑能力。

而随着轨道交通运营数字化需求的井喷,具有数字中台系统服务能力的公司必将引领轨交产业变革。

打造“数据引擎”,提升轨交运营效率

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步入高质量发展“黄金期”。

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,截至2019年底,中国内地有40个城市开通轨道交通,运营线路总里程达 6730.27公里,轨交地铁出行总量超过220亿人次。最新公开数据显示,目前共有46个城市在建地铁项目,2020年运营里程将达7500公里。

然而毋庸讳言的是,轨交地铁行业仍然存在购票过闸体验差、通勤高峰期拥堵等痛点难点,以及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合、地铁站点周边产业融合都需要进一步加深等问题。

由中国中车、中国银联这两大股东合资设立的八维通,2017年成立之初敏锐意识到,随着海量的乘客用户实名信息资源的大集中,数字化、智能化成为城轨运营的核心需求,当即启动了数据基础设施战略。

在八维通数字中台,每天所采集的重要运营数据,会被其准确记录。从客流信息、行车信息到运营指标、运力配置,再到客运服务和运营大事件等重要运营数据的采集、清洗、分析、挖掘、建模、加工,这个系统每天所要处理的数据量达到千万条。

八维通为此制定了统一标准和口径,形成了标准化数据资产。通过拖拽式流程图+预置算法的方式,为地铁业主降低了使用技术门槛和实施周期,提高数据资产转化为客户价值的能力。

大数据能力可谓轨交地铁发展的基石。在SaaS平台侧,八维通可提供全面数字票务解决方案,例如数字信息系统、身份识别终端系统、APP应用程序等一整套数字化运营服务。在MaaS平台侧,可通过云平台收集、处理各类公共交通出行运营大数据,无缝链接城轨地铁端的用户需求。

而在BaaS平台侧,八维通致力于以“数字中台”为基础与生态合作伙伴开展智慧应用领域的创新,帮助地铁业主具备万物智联、动态汇聚、智能分析和智慧决策的核心能力,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。

截至目前,八维通已上线运营34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和城轨易行项目,19个城市公交数字票务系统,业务模式已覆盖景区、公交、高速、通卡、加油等众多场景,初步实现了多模的跨场景互联互通,市场规模在同行业遥遥领先。

“数字云票”     引领轨交产业互联网变革

在数字中台、云计算等技术支撑下,八维通的数字化票务创新也引起了业界高度关注。

八维通最初由移动支付切入地铁场景,研发设计了“数字云票”系统。其最大优势是以乘客实名数据为信用前提,可以建立先享后付的城市轨道信用支付体系,使城轨票可在线直接发行,提升城轨票的流转价值、商业聚合能力及数据归集能力。

“数字云票”由传统的以票为核心向以人为核心转变,帮助业主方不断优化运营服务,逐步形成“多元化支付手段+多元化购票渠道+多元化票种选择”于一体的乘车支付系统,从而提高通行效率、减少运营成本,并且依托运营数据做城市空间规划,还可以优化城市整体空间利用率。

同时,基于数字中台的建设和运营,可以对场景内的用户进行画像,为用户提供“千人千面”的精准服务。此外,“数字云票”具有天然的延展能力,构建基于场景的生态服务,实现车、站、人与服务的连接,实现“行+旅+商”的聚合,连接城市一站式出行新服务,跨界“聚变”,做到场景资源的二次方开发。

八维通的商业模式定位于以轨道交通为核心,移动支付为入口,本地增值服务为介质,线上线下交互产品为载体,渗透出行更多场景。数字票务系统通过统一的数字中台,打通分散的数据孤岛,将此前分割的业务系统转为全局化部署,构建“出行即服务”(MaaS)平台体系。

八维通总经理余华琼介绍,“数字云票”不仅可以任意漫游多场景,还能链接多个合作平台,聚合多个商业合作伙伴,从而为多方赋能。乘客通过地铁官方APP就可以实现购票、乘车、出行、购物,真正实现出行零等待、支付零转换、服务零距离。

“千人计划”专家杨宏旭博士表示,“数字云票”除了稳定的输出应用能力,还可为商户实现票券产品的分销,以及个性化权益的订制。未来将实现更多场景创新的热启动,衍生各类不同的玩法,这更是数字中台的价值所在。

不过,八维通数字中台、数字云票在轨交互联网产业能否发挥更大价值,还有待市场检验。